一,功率太小。Block-I的功率只有20千瓦,而即使要对无人机这种"低慢小"目标造成硬杀伤,激光武器的功率至少也要达到30~60千瓦之间的输出量级才有实战价值。
正因为如此,Block-I才需要10-20秒的能量积累才能烧毁无人机发动机或电子设备,如此漫长的时间决定了Block-I基本上没有多目标拦截能力,也就没多大实战价值。
Block-I的功率之所以如此之小,显然与韩国在电力供应和冷却方面的短板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各国车载激光武器系统的功率普遍不高,即使是美国8X8底盘的斯崔克激光战车的功率也才50千瓦,我国采用6X6底盘,功率60千瓦的LW60激光武器系统已经是现阶段的天花板了。
(美军斯崔克激光战在)
二,关键技术和元器件依赖进口。韩国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毕竟是一个小国,而激光武器系统的研发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因此,韩国在研制Block-I的过程中,大部分关键技术和元器件都是需要引进的,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对外依赖。
三,无法做到小型化。这个就显而易见了,Block-I的整个系统不仅非常庞大笨重,集成度也不高,发射装置和传感器还是分体式的,这就使得Block-I的部署能力受到了严重限制,只能固部署,用来对要地或关键设施进行有限的无人机防御。
此外,由于没有安装雷达,Block-I激光武器也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总的来说,韩国Block-I与日本的10千瓦激光武器基本处于同一个技术水平,后者虽然功率小,但却实现了车载。
更重要的是,由于功率过小,Block-I基本上不具备多目标拦截能力,这么快部署,与其说是用来拦截无人机的,倒不如说是用来鼓舞士气,安定人心的。
(日本10千瓦激光武器系统)
结语
韩国自然也知道Block-I不堪用,所以很早就制定了后续发展计划,Block-I的改进型Block-II的功率提高到了30千瓦,且集成到了K239多管火箭炮的底盘上,准备在2030年之前完成研发。
Block-III的功率则增加到了100千瓦,射程达20公里,要求具备拦截蜂群无人机、导弹、火箭尤其是朝鲜远程火箭弹的能力。
不过由于关键技术和元器件依赖进口,加上相关技术人才队伍匮乏,已经决定了韩国激光武器的上限,其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最终也只能是想想罢了。(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