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美国科研环境日趋紧张,不少国际顶尖学者选择离开西方,将目光转向东方。世界领先的癌症研究科学家孙少聪便是其中之一。据《南华早报》12月17日报道,这位杰出的华人学者已经回到中国,着手组建新的研究团队。据悉,他的离美与此前美国政府对他的调查有关。
孙少聪,湖北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取得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并于1994年加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开始其教学生涯。从助理教授到杰出教授,他用了13年时间在学术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卓越的学术成就。
2007年,孙少聪加入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担任免疫系讲席教授、癌症免疫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在此期间,他还兼任炎症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免疫系副主任等要职。他的学术造诣不仅受到美国同行的高度认可,也赢得了中国学界的关注,并于2012年被授予“长江学者”称号。这一荣誉是由中国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共同设立的,用以吸引世界顶尖学者参与中国学术研究。
然而,孙少聪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据报道,他因“与中国的关系”而成为美国政府调查的对象,并在2022年被迫离职。尽管有关调查的具体细节尚未公开,但其背景与美国近年来针对华裔学者的高压政策不无关系。
早在201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与司法部便展开了一系列关于“经济间谍活动和技术盗窃”的调查,这些举措引发了社会对种族定性的担忧。MD安德森癌症中心作为美国科研机构的代表之一,也因此对多名华裔学者采取了严厉行动。据《休斯敦纪事报》报道,截至2019年4月,该中心以利益冲突或未披露国外收入为由,解雇了三名中国研究人员。
据NIH网站数据显示,孙少聪在其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累计获得了超过2400万美元的科研资助。然而,这些成就并未能阻止他在美国科研环境恶化下的受挫与离开。
2023年7月,孙少聪正式以特聘研究员的身份加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CIMR)。目前,他正致力于组建新的实验室与免疫学研究所,集中研究肿瘤免疫、自身免疫以及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在T细胞功能及调控方面的研究。
孙少聪曾带领团队率先发现K63泛素化在调控T细胞发育与维持外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次回国,他希望通过更为支持性的科研环境与中国日益壮大的学术团队,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不仅是孙少聪,今年以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吸引了一大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和数学家加入。无论是中国出生的华裔学者,还是其他国家的学术专家,他们纷纷选择来到中国,开启新的学术旅程。
《南华早报》的一篇文章分析了这些学者选择回归东方的多种原因: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加、对西方缺乏归属感的担忧,以及对美国政治环境的不安。同时,中国学术实力的快速提升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储备,也成为吸引顶尖学者的重要因素。
此前,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过去十年,美国政府对中国科学家的歧视日益严重,许多学者在美国的研究环境中难以发挥最佳状态,因此只能选择离开。他指出,中国的科研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具支持性的研究条件。
孙少聪的离美回国,是近年来中美科研竞争与全球人才流动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作为世界领先的癌症研究科学家,他的回归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吸引全球顶尖学者方面取得的进展,也凸显了中美科研环境的差异。
对于中国来说,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潮”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学术资源与科研实力的提升。而对于孙少聪来说,回到中国,建立新团队,投入肿瘤免疫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也许正是他职业生涯新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