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我们更要多想两下

    2023-09-16 08:18:44 来源:牛弹琴

    资料图

    最近两件事,坦率地说,刚开始看到时,心都咯噔了一下。

    第一件事,与巴基斯坦有关。

    不止一位朋友发过来一个截图,上面写得绘声绘色:中国下达逐客令,要求巴基斯坦政府,24小时内关闭所有中国在巴基斯坦项目,将所有中国人撤离……

    巴基斯坦,可是巴铁啊!

    真相是什么?

    过了几天,看新闻通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会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克。其中有一段,刘司长说:近期一些自媒体援引第三国媒体涉巴对外政策的不实报道并作出误读,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并予妥善处理,中巴双方都有必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都有必要引导媒体客观报道并加强沟通。

    哈克也说:巴中“铁杆”友谊坚如磐石,代代相传,巴方将一如既往坚定同中方站在一起,排除干扰挑战,及时、有效应对好社交媒体上关于巴中关系的一些不实杂音和谣言……

    真相是什么?

    大家懂的。

    第二件事,与外卖小哥有关。

    临沂大学文学院教师邢斌以《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为题,讲述了自己亲身体验当一个月外卖骑手的经历而引发热议。

    他在文章中说:“一个月,我送了2000多单,接触了几百个商家,敲响了2000多个房门。平均下来每天骑摩托210公里、步行32000步、爬110层楼。”

    在文中,邢斌老师还贴出了自己跑外卖的收入明细,很多日子工作都超过了10个钟头,甚至十五六个钟头。他讲述了自己作为外卖骑手的收获与艰辛,也阐述了自己所体验到的种种情况。

    “大学老师”VS“外卖骑手”的职业反差,让该事件迅速出圈。坦率地说,我初看文章,也非常感动,毕竟,这样的调研,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但咯噔之后,还是有一些疑问。

    他一个月真的派送2000余单吗?毕竟,这个数字,牵涉到事实的真实性,进而牵涉到一些论点的可靠性。

    果然,稍后,事情有所反转。

    看到有网友就分析说,在“新手+错峰跑单+兼职”的情况下,月跑2000单的数据已经超越了“单王”水平,“我一个老骑手,12小时50单这样,他新手,跑66单一天???”

    当地外卖站的站长也出面回应:数据显示,邢斌老师一个月跑了300多单,收入4300多元。

    邢斌老师事后也向媒体坦陈,“2000余单”并非是精算的结果,“我主要记录的是我今天干了几个小时,然后拿到了多少钱。”

    另外,2000多单,包含美团、蜂鸟等多个平台的总和单量,并非单一平台的数量。但即使加上多个平台,也会发现2000多单的确很难实现。

    坦率地说,类似咯噔一下的事情,还有不少,但这两件,有着很大的代表性,怎么看?

    我想,还是粗浅三点吧。

    第一,违背常识的事情,不要轻信。

    具体到巴基斯坦,巴铁是几十年的巴铁了,会突然到这种地步?

    虽然这个世界,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任何可能性我们都不排除,但这样戏剧性甚至违背常识的消息,真不可能轻信。

    还有外卖小哥,一个月2000单,可能有自己的疏忽,但这样核心的数据,难免让人诧异。

    在我们感慨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先打一个问号。

    毕竟,新媒体时代,不仅仅是新闻的传播,更多时候是情绪共鸣传播,越是这个时候,违背常识的事件越有冲突性,越能迅速引发传播。

    但我们不能轻易就被套进去了。

    第二,兼听则明,调研更要严谨细致。

    陆游在一首教子的诗中这样写: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很简单,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从这个角度,邢斌老师是值得敬佩的,他不像很多人只是端坐书斋,坐而论道,而是真切关心社会基层、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在调查研究中“接地气、说人话”。但同时,更要看到,社会是复杂的,兼听则明,调研更要严谨细致,才能切实反映问题的痛点。如果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或者,对基础事实夸大和演绎,甚至引用不扎实的数据,都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而对外卖员生存状态的文学化描述,有时更会容易偏离客观现状,造成对舆论的误导。第三,心咯噔一下后,我们还是要多想两下。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一些舆情事件,真的是争分夺秒,不然,一两个小时,甚至一两分钟后,就可能让真相面目全非。在这种时候,尤其要冷静,要慢两下。回头今天文章的主题:心里咯噔一下后,我们更要多想两下。多想一下,这件事,有没有违背常识?多想一下,这件事,到底可能性有多大?多想一下,这件事,相关另一方有没有表态?多想一下,这件事,有没有人故意在带节奏?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有着各种的声音乃至杂音,甚至不排除一些故意操弄,但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多彩所在,我们还须擦亮眼睛,且行且珍惜。

    (责任编辑杨靖)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