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以来,拜登政府正式启动了中美高层沟通:先是安东尼·布林肯作为5年来的首位美国国务卿到访中国,后有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和拜登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前后脚来华商谈,而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的访华之旅据报道也提上了近期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美国高层不断向中国展现对话的姿态,却不承诺收回或缓解对中国的打压措施,究竟是为了什么?
去年11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巴厘岛G20峰会上达成共识,为两国关系设置了底线。按照通常的惯例,当两国元首达成共识以后,各国政府内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会以各种形式进行磋商,最终落实各自元首的意图。然而,美国官员主动访华,不但没有放低姿态,还反复强调美国对华打压的“正当性”,一副“行不行,你看着办”的架势。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言论尤其值得回味,她表示,中美之间应该寻找一种健康的经济竞争关系,强调这种关系不是赢者通吃,而是使用“一套公平的规则”。此番言论与4月20日她在霍普金斯大学高级研究院的讲话中谈到的美国“不寻求竞争性经济优势”一样,令人质疑。
美国政府官员的言论表明美国在对华态度上看似有所后退,实则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接触,同时向世界其他国家释放一个信号:中美两国关系不尽然在回暖。耶伦的讲话在美国国内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有美国学者对此进行解读,认为美国不寻求“竞争性经济优势”是指美国不会寻求结构性或不公平的优势。不难看出,美国对华打压的举动与耶伦声称的不谋求“竞争性经济优势”的言论背道而驰,很难自圆其说。
耶伦带来的不是一种执行层面的沟通,而是通过象征性的对华接触来表面上缓解与中国的矛盾,背后的对抗性动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有加大的趋势。一些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即将出台新规则,要求美国科技公司在向中国客户提供使用先进人工智能芯片的云计算服务之前,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更重要的是,美国为了弥补此前的政策漏洞,采取措施进一步限制人工智能芯片向中国的出口,这就是美国科技限华政策的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