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如何突破欧美封堵?外贸数据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2023-04-14 09:32:20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千户】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国内不少重要港口,如上海、天津、宁波等,海量空集装箱堆积如山,上海港甚至将集装箱堆到太仓去了。由于缺少海运需求,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直线下跌超80%。

    从疫情期间的一箱难求,到如今的空箱堆积,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堆积如山”是怎么回事

    首先必须承认,这些说法基本属实。比如“国内港口的集装箱堆积如山”这句,可能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空箱堆积如山”,而是因为国内重要港口一直处于“海量集装箱堆积如山”状态,目前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是4730万标箱,宁波港3335万标箱,深圳3004万标箱,天津是2102万标箱。以3335万标箱宁波为例,一年365天,每天约9万标箱在进出口。不管是出口提空箱还重箱还是进口提重箱还空箱,周期大概都是一个星期左右。保守一点按10天操作需要的箱数计算,宁波港和周边堆场至少要保有100万标箱,才能在数字上达到正常的用箱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要留出很大一部分备用箱作为冗余缓冲,才能保证港口的正常运转。因为集装箱是属于不同的船公司所有,不同船公司之间的集装箱是不通用的,即使A船公司的空箱在宁波港堆积如山,B船公司缺箱缺的厉害,A船公司也不会把空箱给B船公司用,因为双方很可能是竞争对手。B船公司要用箱,必须从其他港口调运或者向当地的租箱公司租赁空箱,这样租赁公司手里也要保有一定数量的空箱。

    一个标准集装箱长6.058米,宽2.438米,高2.591米,大家可以计算一下,100个这种箱子堆起来是不是像山一样?每年集装箱吞吐量两千万以上的国内重要港口,港区里可不就是“集装箱堆积如山”么?

    然而到了部分媒体眼中,“集装箱堆积如山”却变成了“空箱堆积如山”,集装箱又不是透明的,如何用肉眼看出堆在港区里的是没装货的空箱还是装了货的重箱的?

    宁波港区内永远是这个样子

    至于“上海港甚至将集装箱堆到太仓去了”,因为太仓港是上海港的支线港啊。许多在太仓的工厂不需要用集卡从上海港提空箱,直接在太仓港提空箱装货后送进太仓港,再用驳船将装好的重箱送到上海港装上远洋干线母船。所以上海港必须将一些空箱放到太仓港备用。

    当然,现在的空箱确实比之前多了很多。疫情期间由于欧美港口拥堵严重,集装箱都堵在欧美回不来。中国港口很长时间处于空箱短缺状态,于是全世界的集装箱制造商开足马力制造新集装箱。疫情前,全球集装箱保有量是4000万标箱,2021年全球生产了700万标箱,是常规年份的近3倍。到2023年全球集装箱保有量达到5100万标箱,中国又是集装箱主要生产国家和主要出口用箱地区,肯定有大批空箱堆在中国等待使用。

    根据央视新闻记者近日在宁波舟山港的实地报道:宁波港里堆放的集装箱在一个正常可接受的范围值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还应该包括中国港口巨大的存储和集疏运能力,这也是船公司把箱子堆在中国港口的原因之一。疫情期间造成美国港口拥堵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港口的集装箱存储和集疏运能力有限,港口堆满的集装箱导致船舶无法再将重箱卸下,结果就是新来的船舶只能在港外锚地等待。箱子多了可能导致外国港口瘫痪,而对于中国港口来说,就是报表上多个数字,工作会议上提一下就行。可能谁都没当回事,直到有记者来问……

    2021年美国洛杉矶港的集装箱严重堆积,一艘入港货轮正在等待卸货(资料图)

    笔者觉得将空箱放在中国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灵活调用,如果堆在欧洲比如汉堡的话,汉堡港最近又双叒叕罢工了,如果是空箱堆在那里,要随时面临无法调用的风险。

    至于报道中提到的“缺少海运需求,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直线下跌超80%”,这句话也是属实的,原因也很简单:自2008年金融危机到2020年初疫情爆发,世界集装箱海运市场的价格是比较稳定的。比如在运力最多的亚欧航线上,一个40尺集装箱从中国宁波港到德国汉堡港的海运价格在1500-3500美元之间浮动。2021年7月份是15000美元左右,大概是正常年份的5-10倍。在跨太平洋航线上,疫情前一个40尺集装箱从中国宁波港到美国洛杉矶的海运价格是1000-2000美元,2021年7月份是14000美元,大概是正常年份的7-14倍。

    在2022年下半年,已经高位运行了1年多的海运价格终于回归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了。不看2019年的数据,单看2021年到2023年的运价,那确实是下降80%了。

    基操勿慌

    其实对业界来说,这种情况是早有预料的。早在2021年末,市场就已经对外贸形势做出了较为悲观的估计。据业内流传的消息:某家外贸运输龙头企业2021年末的年会上,领导面对全公司所有员工举起酒杯,先总结了2021年公司创纪录的辉煌业绩,之后正常的剧情应该是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争取2022年业绩更上一层楼。结果这位领导直接来了一句:2022年,哎,不用想太多,大家要有思想准备就行了。结果整个2022年居然还过得去,直到2022年末春节假期回来,才明显感觉货量下降了。

    从整个外贸运输里的各家公司来看,普遍面临的情况是欧美的运输量下降,东盟和俄罗斯的运输量上升。但做欧美航线的公司和做东盟与俄罗斯的公司并不是同一个公司,原来主要做欧美航线的公司就比较惨淡,很多公司出现了裁员,不过一般不到10%,比动辄裁员超50%的互联网公司好多了。

    业内情况跟统计数据也基本吻合。2023年3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8103.2亿元,扩大16.2%。

    按美元计价,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957.2亿美元,下降8.3%。其中,出口5063亿美元,下降6.8%;进口3894.2亿美元,下降10.2%;贸易顺差1168.8亿美元,扩大6.8%。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方面,中国在前两个月对东盟进出口保持增长,对欧盟、美国、日本等进出口出现下降。

    但第一季度的外贸进出口很快给了大家信心。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东盟进出口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高出整体增速11.3个百分点,规模占进出口总值的15.8%;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进出口1.34万亿、1.11万亿、5464.1亿和5284.6亿元,合计占进出口总值的35.6%。

    任何事物都有周期性,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贸出口经历了20年的狂飙突击,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中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是在欧美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工业化二者叠加的结果,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走向终结,中国的工业化也面临着转型,所以传统的外贸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

    其实目前中国体量巨大的外贸,也是入世之后改变的结果。现在看来,入世前和世贸组织谈判时,我们的担心可能有点可笑。那个时候我们担心的是,国内企业无法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国内市场会被欧美百年老牌跨国巨头全面霸占,中国变成欧美的经济殖民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等等……那个时候,国内普遍觉得世界市场虽然是汪洋大海,但却充满了涛骇浪和深海巨兽。

    我们战战兢兢的打开了国门,从最开始不会做产品,质量不好,没有技术,没有品牌,不掌控终端市场,我们一步步学做产品,提高质量,改进技术。经过二十年跟惊涛骇浪的搏击,无数当年的深海巨兽被我们捞起来煮着吃了。

    今天,我们也深深地嵌入了欧美的供应链体系。现在对欧美的出口,很多就是欧美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完成的,这些外资直属的工厂只是接受上级欧美总部的指令完成生产任务,所有的利润都控制在外国总部手中。更多自主接订单的中小中国工厂也没什么利润可言,完全靠13%的退税活着。甚至有测算表明出口退税每降低1%,出口就会下降4.9%。这种状况下,对欧美外贸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维持供应链运转,稳定就业,为新外贸的发展争取时间。不过好在以欧美国家产业空心化程度和通胀的水平,对欧美的贸易即使下降也不会下降太多。

    其实贸易量增增减减都是正常现象,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后,2022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反而扩大了8.3%。但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在欧美市场体系模式下,中国外贸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了。

    勇敢迎接改变

    当我们从产业链低端逐渐向高端攀爬时,必然遭遇欧美全球化体系的阻拦。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某个国家,而是整个欧美体系,是以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提供武力保障,由欧美制定的标准为市场规则,以美元为货币工具的财务金融保险等市场要素,再由跨国公司控制产业链,BBC、CNN等媒体加上好莱坞控制文化舆论。

    这套欧美体系正在限制中国的发展: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建立自己的品牌时,我们就看到了欧美是如何对待华为的。到了触及终端客户这一步,我们看到了海外版抖音的首席执行官在美国国会被围攻的场景。

    如何改变?其实外贸数据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欧美市场下降了,但其他地区的市场还在增长。

    中国外贸突破封锁实际上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地理意义上的,随着欧美国力的逐渐下降和其他地区对欧美体系的反抗,欧美体系控制力逐渐减弱,能够有效控制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减少,所以中国外贸发展的方向是非欧美国家的贸易。真正属于欧美体系的国家也就是北美+西欧+日韩,总计人口只有不到10亿,而世界上有70亿人口,减去欧美的10亿和中国自己的14亿,还有46亿人口的市场等着我们去开发。

    第二个维度是供应链和市场体系。完整的供应链不仅仅是制造,还包括技术、品牌、销售终端。之前我们只完成了制造和技术部分,品牌、销售终端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此外,完善的市场体系还需要安全保障、规则标准、货币工具和市场要素,这些都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去建立。

    政府层面,一些地方政府会选择在地理上进行突破,比如外贸重地宁波自2015年起已经举办了多届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交流。2021年6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致贺信,将展会提升为国家级的高度。

    中东欧国家包括希腊、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北马其顿共和国、黑山。这些国家有些是在欧盟中比较边缘,未能在欧盟中获得足够发展的国家;有些是地理上属于欧洲但经济上不属于欧盟的国家。加强和这些国家的经贸联系,相当于贸易经济版本的“农村包围城市”。

    企业层面,在东南亚区域内,中国企业以电商平台为主要突破口去掌握销售终端,并建立了配套的海外仓和配送体系。而在东南亚的主要电商中,虾皮(Shopee)的大股东是腾讯,来赞达(Lazada)是阿里集团的产业。未来东南亚区域内规范电商企业的方式可能是我们熟悉的新闻稿写法——中国某些监管机构就某些问题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到北京约谈。

    在入世那个年代,首先做出改变建立外贸企业的人很多挖到了第一桶金。今天又到了改变的时候,时代的车轮碾过时,你是选择在车轮上跟时代一起前进,还是被车轮压在脸上时哀嚎?

    (责任编辑谭煜华 zx0264)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