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A采用可调节进气道,B-1B反而取消了这个设计
1974年12月原型机首飞成功,1976年美国空军确定采购244架并得到福特总统批准。不料在1977年6月,新任总统卡特认为巡航导弹更有用,而且B-52依然好用,所以决定停止B-1A生产。1979年五角大楼认为B-1A符合美军的要求并改名B-1B,为复产打下基调。1981年里根政府宣布采购100架B-1B,并于1986年6月正式服役。
从这个过程看得出来,B-1B的研发、生产和采购贯穿了大半个冷战时期,难产程度全世界也罕见。不过更尴尬的是,B-1B服役时,距离冷战结束只剩五年了,也就是说B-1B刚一问世,对手就没了。服役三十余年,B-1B虽然参加了几乎全部美军对外作战行动,但较高的小时飞行费用和较低的出动率,还是让它得到了“机库女皇”的雅号。
B-1B是一种二代机时代的战略轰炸机
不如B-52廉价,也不如B-2隐蔽,但在B-21批量服役前,B-1B还是要承担繁重任务,而且超长航程、大载弹量和超音速突防的特点也威力可观,比如这次部署在印度东部,对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南的威胁,就不可小觑。
假设B-1B挂载总重30吨的AGM-158远程巡航导弹,由F-15E护航,从卡莱昆达基地起飞,盘旋拉高后保持15000米高度并在中印边境飞行,即可对我国中部腹地的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不过这个战术过于冒险,所以B-1B最有可能的路线是升空后进入孟加拉湾和缅甸海,在这里发射导弹,打击中国境内目标,但这样导弹要穿越中南半岛,会大幅降低打击的突然性。
B-1B最大的优点是载荷量够大,依然不如B-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