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丘逢甲是谁?
丘逢甲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
“丘逢甲与汕头”展馆。沈坚悦供图
1864年,他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铜锣湾一位教书先生家里,那年正是甲子年,父亲丘龙章想起了延平郡王郑成功也是甲子年生的,就给他起了个“逢甲”的名字。
他自幼天资聪颖,14岁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赴考时,主考官丁日昌以“甲年逢甲子”令对,他随口应道:“丁岁遇丁公”。丁又令作台湾竹枝诗,他日呈百首。丁日昌大为赞赏,赠以“东宁(台湾的别名)才子”印一方。
1888年,丘逢甲在福州乡试中举,次年春,年仅26岁的丘逢甲赴京会试,考取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他无意仕途,弃官返回台湾,一面担任《台湾通志》的编撰,一面致力于书院讲学,鼓吹维新的进步思想,是当时士大夫中富有影响的人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年少时就“毅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丘逢甲深为战局的前途担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丘逢甲悲愤地说:“清廷与吾台民恩义绝矣”,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誓不从倭”,怒斥“清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
他挺身而出,号召台湾同胞联合起来反对日本的侵占,并创办了义军。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军伤亡惨重,丘逢甲也在战斗中负伤。此时他仍主张联合台湾山胞,据山死守,与台湾共存亡。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挥泪离台,内渡大陆,以再图恢复。
1895年秋,丘逢甲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今梅州蕉岭县)淡定村,始终一心报仇雪耻,念念不忘收复台湾。
《春愁》写的是什么?
广东省地方志办副主任丘洪松告诉发哥,丘逢甲的这首《春愁》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即1896年。原作第二句诗是“往事思量泪欲潸”,后来丘逢甲将“思量”改为“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