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1月份美军64架次侦察机前往南海侦察 相较上月有所减少

2023-02-05 11:29:25 来源:南海战略态势感知

2023年1月,美军累计出动64架次大型侦察机前往南海进行抵近侦察,相较去年12月的68架次侦察机略有减少。注:侦察架次根据ADS-B信号统计,由于部分美军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采用虚假识别码或不开启信号,因此实际数目更多。

延伸阅读:台海冲突?错,更危险的是南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波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责任编辑傅鑫)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责任编辑傅鑫)

对于那些关注俄乌局势并对台海爆发类似冲突表达所谓担心的人,我的回应很简单:笨蛋,是南海!

随着台海局势日益紧张,南海问题似已平息,事实并非如此。2022年12月21日,一架中国战斗机和一架美国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擦肩而过,相距仅仅数米。两方都发布了视频片段,并指责对方。

南海比台海要危险得多。中美如在台海开战,不太可能是因为意外事件。而在南海,我们已经目睹了意外的发生。

鉴于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北京和华盛顿的每句表态都会被各方仔细研判。美国总统拜登声称美国将“军事保卫台湾”的几次"口误"很快就被白宫工作人员澄清,后者坚称白宫没有改变其“一个中国“政策。

如果在空中再发生一次致命碰撞,就像2001年的那一次,会怎么样?二十多年来,两国军队之间关于减少风险的会谈一直围绕“安全”两字针尖对麦芒。

中方指出,美国的侦察损害中国的安全,而美国则希望讨论如何确保舰机相遇时的安全。美国要求中国的军舰和军机保持安全距离,中国则反驳道:"你如果根本不来,肯定就会安全"。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责任编辑傅鑫)

中国和美国也签署了类似的协议来缓和紧张局面。但是,无论美苏还是中美的协议都没有完全发挥其控制风险的作用。

如何避免中美的空中冲突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作者供图)

为了避免事故发生,最终的解决方案在于双方军事力量的平衡。冷战的真正教训不是两个超级大国建立了一系列信任措施来避免事故,而是因为军力的平衡,双方才愿意坐下来谈。

美国和苏联曾是旗鼓相当的敌人,而中国和美国是竞争对手,军事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中国誓言要在本世纪中叶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现在正加速这一进程。

问题是:在此之前会发生什么?军事力量尚未平衡的时候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候。

有几个建议已经摆到桌面上了。首先,中国可以派遣军舰在美国水域进行对等的监视和侦察任务。历史上,中国军舰确实几次曾在关岛、夏威夷和阿留申群岛附近水域航行。

但是,在没有前沿军事基地存在的情况下,中国海军如何能常态化在美国沿岸监视和侦察?再说,既然中国的战略重心是维护其在西太平洋的合法权益,为什么要常态化在美国沿海监视和侦察?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责任编辑傅鑫)

在1988年发生的黑海撞船事件中,两艘苏联护卫舰奉命将一艘美国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撞出苏联领海。之后,即1989年,美国和苏联发表联合声明,同意所有船只,包括军舰,享有无害通过对方领海的权利,几十年的海上争霸就此结束。

最容易办到的则是恢复两军对话。在美国前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后,中国取消了该对话。如果恢复,则不应该老调重弹。

自1998年以来,两国海军一直在磋商,并至少进行过三次旨在培养海上“良好船艺”的演习。现在亟需的是进行飞行员空中相遇时专业操守的演习。鉴于飞机的速度,要在特别近的距离内避免碰撞是非常困难的。

根据中美关于《空中和海上相遇安全行为规则》的备忘录,双方的飞行员在飞行时有责任使用专业的方式飞行,并适当顾及对方飞机的安全。

两军还应探索在差距不大的新领域中建立信任。在我参加的一次专家对话中,双方专家一致认为,通常用来形容美苏之间核武器数量平衡的“战略稳定”一词,并不适用于当下的中美关系。

相反,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必须包括外太空、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沟通可以先从专家层面开始。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布鲁金斯学会正在开展的关于减轻人工智能的军事风险的探讨,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大胆一步。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责任编辑傅鑫)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责任编辑傅鑫)

(责任编辑傅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