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伯林”雷达刚刚列装,就赶上了第一场“大考”——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5月中旬,英阿马岛之战已经进入了尾声阶段,登上马岛的英军皇家轻装甲营使用两部“辛伯林”迫击炮定位雷达和拥有8门81毫米迫击炮的炮兵连协同作战,准确地摧毁了阿军在达尔文港周边山头上的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的发射阵地,而且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发起攻击的。“辛伯林”雷达通过准确地锁定阿军榴弹炮发射的弹丸的飞行轨迹,反推出了阿军在港口外5千米处的炮兵阵地。英军的81毫米迫击炮群在夜暗中急速射只用了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按理说,英军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无论口径、射程、威力都远远无法与阿军的105和155毫米榴弹炮相比,但在炮兵侦察雷达这个“战力倍增器”的支持下,英军却以小胜大,用口径较小的迫击炮击败了大口径的榴弹炮。
图注:“辛伯林”雷达在我军两山轮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辛柏林”雷达在两山
鉴于“辛伯林”炮兵侦察雷达的出色性能和在实战中的突出表现,为了提高我军炮兵作战能力,1984年,我国从瑞典和英国各进口了2台“辛伯林”炮兵侦察雷达。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炮兵局决定将其中一台配属到中越边境地区,参加两山轮战,用于侦察越军方面炮位。
1984年4月,我军收复了云南边境的老山、者阴山等骑线点阵地,开始转入防御。当地地形复杂,高低落差大,因此越军使用最多的重火器就是迫击炮。越军经常利用地形,制造假目标、假发射点,诱使我军浪费炮弹。以至于我军上报的摧毁的迫击炮数量已经超过了敌军装备的数量,但敌军仍在继续向我军开炮。我军也经常派炮兵侦察人员携带观瞄通信器材潜入敌人后方为我炮群指示正确的目标,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炮兵侦察人员也要冒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