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世杰 郑松凌 詹宇杰 任家琛
核武器有十足的威慑力,但鉴于其制作周期比一般的军事武器更加漫长,且战略意义显著,核武库往往是敌国的首要攻击目标。因此,如果在核战争初始未能正确使用核武器,对敌人的关键设施施以毁灭性的打击而暴露自己的核武库的位置,从而导致自身核武器别摧毁而短期内又不可能有新的核武器制作完成,那么就会在核战争中陷入极其危险被动的局势,甚至是覆国的后果。因而,核武器怎么使用便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说,该如何选择战略核武器打击的第一类目标呢?
纵览寰宇,即使当今9个有核国家对于自己使用核武器的前提基于自身核理论各有不同,但无论其是否为主动使用核武器或者主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为了达到自身国家战略利益的目的,核武器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或民族存亡走向的底牌。因此,如何选择第一轮核打击的首要目标显得至关重要,而各国也为此有专门的考量,并由此列出自身战略核武器打击的目标清单。
针对于如何选择第一次核打击目标,各国给出的考量主要分为三方面:核打击对于敌方核反击能力的影响,核打击对于敌方的潜在军事实力的摧毁程度,以及报复性核打击的单纯破坏程度。
针对核反击能力的考量
早在冷战期间,苏联就已发觉,在世界核战争中,应当在战争一开始就最大限度地动用其核打击力量,旨在“先敌使用火箭核武器,并首先摧毁对方的核袭击兵器”,而这也是其对于敌第二次核反击的防范。用火箭作为载体携带核弹头摧毁地方核武库,既能使得敌方能动用的核力量大大缩水,又能在后续的战争中赢得主动,有效防止敌方的核反击,从而减少自身的损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核力量得到了充分完善,核武器的载体不再只是单纯的导弹井或者战略轰炸机,而是全新的“三位一体”新型核打击体系。这种体系主要由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与洲际战略导弹组成。可以说,三者的长期服役与前两者的载弹巡航既为本国核反击能力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也对自身的核武器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第一轮核打击中,就使对方丧失核反击能力,因此以上核力量载体就成了首当其冲。
战略轰炸机的载弹巡航自美苏冷战以来就是惯例,为避免核战争爆发初期就损失所有的核武器,战略轰炸机往往会在天上巡航,从而对敌国造成一定的战略核威慑;而战略核潜艇因其隐蔽性及机动性,使得其能在海底巡航数月之久,并对敌国突袭发动核打击;至于洲际弹道导弹,也可以直接由本土发射威胁敌方。因此,在未来核战争中,这些具备战略核反击的设施会被作为首要目标,以减少敌方遭受核打击后的核反击实力。所以,在进行核打击之前,有核国家不得不通过间谍或监视等情报活动,以寻找敌国潜在可能部署核武器及相关设施的阵地。考虑到敌国阵地工事的坚固性,因此便需要在打击其他高价值战略目标前,首先对其发射阵地发动多次核打击,旨在完全摧毁其阵地,从而令敌丧失核反击能力。
近期美公布的研究中显示,潜在核受击目标主要分为三类:大型海军基地、大型空军基地以及战略武器部署地。为此,美也列出多个其可能受到打击的目标:
诺福克海军基地-这是全球最大的海军基地之一,位于弗吉尼亚州东南部。虽然该基地成立于100多年前,但目前拥有15万多名人员,包括国防部士兵、预备役人员、家属;
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作为美国海军拥有最大基地的州之一,它也是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母港之一,拥有大约50艘船,有120多个驻防指挥部;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美国核弹设计的主要地方,位于新墨西哥州圣达菲。虽然还有其他实验室,但作为美炸弹设计的支柱和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洛斯阿拉莫斯无疑是主要目标。
圣安东尼奥联合基地- 它是一支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军队,隶属于空军基地联队管辖。它也是马丁代尔陆军机场,拉克兰空军和美国陆军山姆休斯顿堡的联合基地;
堪萨斯城国家安全区域- 该设施生产美国核武器库中使用的大约85%的核部件。
以上目标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核反击能力。从美方思考角度看,摧毁敌人的核反击能力才是首次打击的重中之重。因此,如果未来还会诞生新的核反击武器,那此类拥有核反击能力的军事要地也势必会成为首次核打击的重点目标。
针对在战争中摧毁潜在军事实力的考量
倘若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对敌进行打击,从而迫使其停止抵抗,考虑到核辐射较大的范围及较长的持续时间,为避免直接打击前方阵地而带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影响,最有可能之处应为敌后勤枢纽。通过打击敌后方阵地,进而在摧毁敌有生力量的同时,切断其后勤补给,从而使敌前方作战陷入瘫痪,最终迫使其放弃前沿阵地。
然而,考虑到后勤中枢往往为交通通达,人口较为密集之处,直接打击极可能带来大量非战斗人员死伤,从而引起众多负面国际舆论。因而,也可对敌关键武器装备所在军事基地进行打击,或选用较小吨位的核武,仅对敌军事实力进行打击,在减少不必要杀伤的同时,还能为战争带来一定的变数,起到“打蛇七寸”妙用。
除此之外,选择敌国内一人口较少,但具有一定军工产业链的中小城市所在地进行核打击,例如二战美对日广岛、长崎发动核打击,从而在尽可能减少平民死亡、减少不利舆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在敌国内引起恐慌,动摇其国内民众对战争的信心,进而消除敌国内顽固派心存幻想的态度,加速战争终结,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倘若在敌方是同本国,在宗教、民族与文化等多方面高度相似,且工、农、军工业设施较为完善的国家,直接对其重要目标进行核打击未免性价比过低。因此,借助核武打击其形同鸡肋之地,或采取高空小吨位核爆造成电子脉冲,仅摧毁其电子信息装备等方式,来对其国内“敌己派”进行震慑,并充分调动敌国内亲己势力,或许能带来更高收益。
对于敌盟国而言,适度的核打击,或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其联盟,迫使其更慎重地在支持与自保之间做出更为理智的平衡,从而显著较少敌方潜在的军事支援。
针对提高报复性核打击毁灭性的考量
报复性核打击,就是当遭到敌核武器毁灭性袭击后,立即对敌实施高强度核打击,摧毁敌重要军事目标或敌政治、经济中心。其目标旨在尽可能让敌方遭受最大损失,使敌方无法承受这种纯粹破坏性打击,并丧失进一步核反击能力。而核打击目标的选取,也正是要使敌方损失最大化。
作为一个国家正常运转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行政机构的中枢行政中心更是重中之重。当对敌方进行了成功的报复性核打击之后,即使敌方的行政能力可能因为主要人员及时撤离而没有完全丧失,其管理效率也大大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来说,行政中心和国家首都是一体的,摧毁地方首都这一行动本身就会严重打击地方士气,从而大大削弱国家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同时,重要经济目标也是打击的重点之一。重要经济目标并不只局限于金融中心,还包括一些科研基地、通信枢纽等设施,也包含广播电视系统、桥梁以及水库、电力系统,尤其是大型核设施等战略性目标。这些经济目标是支撑敌方进行战争活动的基石,对这些目标进行打击,从短期看可以打击敌方战争信心,在敌方群众中制造恐慌,影响前线补给,从长期看,不同于常规打击,被核打击过的区域很难进行重建。这种“立国之本”般的损失也是大多数国家难以承受的。
作为基础材料,能源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俄乌冲突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能源危机更让国际社会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能源目标包括能源产地、能源运输设施和能源集散中心等目标。这其中,打击能源产地最为彻底,可以直接毁掉敌方的能源生产能力。但对于大国来说,能源产地往往不止一个,这就增加了打击难度。除此之外,打击能源运输设施和能源集散中心同样能消耗敌大量能源,并限制敌能源使用,但对敌方的打击明显不如直接打击能源产地。无疑,三者都能极大打击敌方能源的供应和使用,从而严重影响其生产生活和战争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