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NASA航天器撞击小行星照片曝光 “保卫地球”首战战果!

    2022-09-30 17:10:54 来源:海外网

    NASA公布航天器撞击小行星的三个不同视图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6日利用轨道航天器,对一颗近地小行星实施了动能撞击。据美联社报道,当地时间29日,NASA公布了哈勃和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新照片,引发关注。

    当地时间9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成功撞击一颗名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近地小行星,尝试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这是世界上首次进行旨在防御地球免遭小行星撞击威胁的测试。

    全球各大洲的太空望远镜都在观测这一过程。29日,NASA公布的新图像显示,迪莫弗斯小行星受到撞击后出现了一个“巨坑”,撞击使得岩石流飞溅冲向太空,呈现出明亮的放射光线。

    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

    NASA表示,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画面,小行星在受到撞击后,亮度增加了两倍。哈勃和韦伯望远镜将在未来几周内持续进行观测,科学家要到11月才能知道确切的变化。

    此次被NASA选中的实验对象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被撞击的小行星直径为160米,它绕着另一颗直径780米的小行星旋转,两颗小行星之间相距约1千米。

    来源:海外网 | 作者 杨佳

    千万公里外“以卵击石”!美航天器深空撞击小行星,演练“保卫地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探月火箭发射计划连续数次推迟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终于盼到一个好消息:北京时间9月27日早上约7时,美国发射的航天器按预定计划成功撞上距离地球大约1140万公里的一颗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这次撞击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改变小行星轨迹的尝试,被称为人类进入行星防御时代的标志。这次撞击也吸引了全球天文学界和天文爱好者的关注。27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多名中国学者表示,探索与和平利用外空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少数国家不应以此为旗号,进行太空争霸或星际殖民。

    千万公里外“以卵击石”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地时间9月26日晚7时14分(北京时间27日早7时14分),NASA的航天器成功撞上距离地球约1140万公里处的小行星“迪莫弗斯”。这是人类第一个小行星防御试验项目,此次撞击目的在于尝试改变“迪莫弗斯”的运行轨道,验证是否能通过动能撞击的方式偏转近地小行星的可行性。对于此次航天器成功撞击小行星,NASA行星科学部主任格拉斯兴奋地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人类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可能将拥有保护地球免受危险的小行星撞击的能力,人类以前从未拥有过这种能力。”

    法新社称,这次撞击小行星的任务被命名为“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目标是“迪莫弗斯”和“迪迪莫斯”这两颗小行星。其中,“迪莫弗斯”直径约160 米,大小与埃及金字塔大致相当,它绕着直径780米的小行星“迪迪莫斯”运行。撞击用的航天器是去年11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射升空,它由传感器、天线、离子推进器和两块8.5米长的太阳能电池板组成,重约600公斤。虽然小行星“迪莫弗斯”很小,但与它约50亿公斤的重量相比,撞击用的航天器更像是“以卵击石”。

    据报道,“迪莫弗斯”原本每11小时55分钟绕“迪迪莫斯”转一圈。根据NASA的计划,当航天器以每小时23500公里的速度撞击之后,这一时间将缩短约10分钟,两颗小行星之间的距离也将稍微拉近。但NASA团队表示,需要大约两个月才能确定被撞小行星的运行轨道是否发生了变化。

    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2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撞击实际上是人类第三次使用人造航天器撞击小行星:2005年,NASA发射“深度撞击号”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2014年,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撞击小行星“龙宫”表面并进行采样。黄志澄说,此次撞击是人类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他说,如果撞击小行星的同时能够探究其物质结构,甚至探索到矿产资源,那么这次撞击将更具科学价值。

    不能让恐龙灭绝的悲剧在地球上重演

    “这是地球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人造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来检验是否有拯救自己家园免于毁灭的方法。”美国太空网称,这是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恐龙办不到的事情。人类学家认为,当时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最终导致恐龙灭绝。NASA首席科学家卡尔文说:“恐龙没有太空计划项目来帮助它们,但是我们有。因此,这一任务代表着在了解未来的潜在危险和如何保护我们的星球免受潜在的撞击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目前小行星撞地球的毁灭性风险还很遥远,但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根据NASA的相关报告,目前已发现直径140米以上的小行星中约40%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今年9月有近30颗小行星近距离掠过地球,仅9月26日一天就有4颗小行星掠过地球。NASA局长纳尔逊26日在推特上发文称:“这不是电影情节。我们都在《世界末日》这样的电影中看过它,现实生活中(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很高。”报道称,从这次撞击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数据将对制定行星防御战略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有助于了解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改变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的轨道。

    航天航空专家张宝鑫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从目前NASA公布的相关数据及其预想来看,此次撞击所产生的能量,致使小行星的轨道偏移量不到1%。因此,此次撞击对小行星轨道变化究竟产生多少影响,还需后期持续观测,才能得到比较明确的结果。张宝鑫表示,这次撞击的小行星距离地球超1000万公里,属于深空撞击,目前人类能够送达至深空的撞击物质量是有限的,其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同时还需借助宇宙中的引力作用才能完成撞击,因此此次撞击的能量是有限的。他表示,如果用质量较大的卫星去撞击小行星,那么可能造成不可控的结果。因此,当下只有用质量较小的卫星去一步步试验,才能得出人类究竟能够多大程度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偏移量。

    实际上,这次撞击任务最大的难度是如何能精准找到并撞击这个距离地球约1140万公里的小行星。据报道,撞击用的航天器瞄准精度只有2000米。直到撞击前的1个小时,航天器上搭载的设备才能观测到直径160米的“迪莫弗斯”。即使是直径780米的“迪迪莫斯”小行星,看起来也像黑色海洋上的一个斑点。

    张宝鑫说,撞击行星试验经历了长达近十年的策划和筹备期,为了保证任务的成功率,执行时应用的技术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尽管撞击任务并未过多采用最先进的航天技术,但这项系统工程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能力,包括双星发射、对轨道的精密计算、地表和深空测量、防范通信免受太阳风暴干扰以及探测器有效回传数据等,这些技术都是较为前沿的。

    中国的小行星撞击计划

    这次撞击任务除了美国外,还有其他许多国家参与。航天器上搭载的探测器“LICIACube”就是意大利研制的。该探测器在撞击发生前从航天器上剥离,它将于数小时后再次飞经“迪莫弗斯”小行星进行探测。该探测器是意大利首次独自运行的深空探索卫星,旨在收集撞击后的探测数据,并在未来几天内逐渐将所获数据传输回地球。

    除了意大利参与外,欧洲航天局也计划于2024年发射“Hera”探测器,于2027年抵达两颗小行星所在区域,开展更深入的科学探测,观测这次撞击动量和陨坑的形态,全面评估此次撞击的“效率”。

    《华尔街日报》称,作为“行星防御任务”的组成部分,NASA还在推动“近地天体勘测者”太空望远镜的研制工作,它有助于更快确定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大小和轨迹。报道称,今年4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发布行星科学“十年规划”,将“行星防御任务”列为美国未来十年的重点项目之一。NASA主管“行星防御”计划的官员约翰逊表示,除DART任务之外,NASA还在考虑更多偏转或摧毁危险小行星的设想,包括使用离子束轰击小行星、研制所谓“引力牵引航天器”来“拖拽”小行星等方案。

    NASA不是唯一的行动者。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不久前曾表示,中国已经提出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计划,争取在2025年或2026年实施一次小行星撞击试验。张宝鑫说,中国成功探测月球和火星的经验表明,中国已完成探索深空领域的技术积累。接下来,中国将通过不断探索和试验来确定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何种形式的小行星防御系统。他说,“对目前地球科技而言,小行星防御技术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升级,才能逐渐降低小行星的威胁。”

    张宝鑫说,发展外空科技的宗旨应该是为全人类谋求更美好与更安全稳定的生活,不应是少数国家以此为旗号,进行太空争霸或星际殖民。对于人类而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将会让全人类共同享受到中国深空技术发展带来的相关福祉,让全人类更和谐地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

    (责任编辑杨靖)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