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一国的海军实力是和这个国家的全球权力地位关联在一起的,实力地位强行塑造了海洋领域。历史上,中国和印度都在海洋领域饱受屈辱,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曾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征服过这两个亚洲巨人。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它弥补了自己的海洋弱点并改善了自己原本不利的太平洋战略地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国,中国非常重视印太交通线的安全稳定。
这一稳定是由20世纪的霸主美国及其盟国所保障的。显然,这一秩序安排令北京感到厌烦,北京一边增强自己的海上实力一边开始反抗这种秩序安排。
历史上,大国一直谋求自由进出世界三大洋中的两个。这就是为何先是英国后是美国,它们总试图阻止俄罗斯穿过中亚到达印度洋沿岸——这一地缘政治博弈被称为大国竞争。
如今,中国决心通过其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来克服其海洋脆弱性。中国在整个印度洋沿岸投资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政治、经济和基础设施网络,而斯里兰卡是这个网络里极有价值的一环。
然而,美国及其盟国抵制中国,因此,在过去十年,对海洋领域的控制已成为大国间的争议问题。
牵扯进美中和中印竞争的印太国家都会受到当前局势的影响:海上通行的规则和标准是什么,如果发生违法行为,谁来执法?
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解释是主观的,而且这部法律也受实力变化的影响。因此,一种反常的情况出现了,即美国不是该法律的签署国却选择要理性地遵守这部法律。
就远望5号事件而言,对《海洋法》的宽泛解读将证明中国的立场是合理的,即印度的安全忧虑可以理解,但中国测量船应被允许访问汉班托塔港。在不敏感时期,或许印度本可以通过隐秘外交手段来处理这个问题,但现在随处可见的7天24小时新闻节目太渴望“突发新闻”了,所以这一选项也就不可能实现。
8月18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曼谷发表讲话,他表示,在喜马拉雅山麓的拉达克地区,两国军事对峙仍在继续,印中关系正在经历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
他补充说,如果两国不能携手合作,那“亚洲世纪”就难以到来。
然而,两国可以尝试从海洋领域开始合作——只要两大国有政治智慧,那每一次海洋事件都不会有“拔刀相向”的风险。
正如冷战所证明的那样,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签署危机化解协议来共建互信,以避免挑衅和事态升级——基本原则是即使你不喜欢对方,你也可以和对方建立互信和平共存。
(观察者网由冠群译自香港《南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