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电子对抗设备压制敌人的卫星集群或激光将其致盲?目前没听说这样干过——乌克兰冲突中没有使用。功能毁伤并不是很可靠,而且很难评估每一具体时刻压制敌人侦察、通信设备的效能。
最好物理歼灭敌人的航天器,但此时存在一系列问题。现有的装备可以歼灭敌人一颗、十颗、一百颗卫星,但如果对手有数千颗、数万颗呢?未来的情况是:即使一枚反卫星导弹携带几个拦截器,送入轨道的新卫星也比它便宜得多。双方争夺的焦点是,谁能更廉价地生产卫星,更低价将其送入轨道。
美国在卫星入轨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多次使用的“猎鹰”族运载火箭,尽管尚未形成决定性优势。在多次使用两级火箭“星舰”投入运行后,形势可能发生变化。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星舰”的确可以大大降低卫星入轨的费用,美军意识到不久的将来这会获得巨大的优势,不仅可以将侦察、通信和指挥卫星送入轨道,而且可以建立反导系统天基梯队,能够拦截数百、数千个弹头,甚至发射天基“天-地”打击系统。
综上所述,需要保证显著降低歼灭敌人卫星的费用,尤其是在低轨道。如果一个轨道拦截器能够歼灭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甚至几百颗卫星,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三、“收割者”轨道拦截器方案
一枚运载火箭可以将多颗卫星送入轨道,而且它们能按不同的轨道运行。了解它们的轨道后,可以发射太空拦截器,相应飞过需要歼灭的卫星。拦截器距离卫星最近时,发射紧凑、廉价的弹药歼灭敌人的卫星。此后,拦截器飞往下一颗卫星,然后第三颗,以此类推,直至弹药基数耗尽。
迎头打击目标时存在风险:拦截器将进入被攻击目标和自身弹药留下的碎片云。因此,最合理的方案是拦截器飞越卫星后对其发动攻击。这样一来,发射的弹药将处于相反的方向——所有的碎片将处于拦截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