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的锻打,总是能够诠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04年,习近平接受延安媒体专访,谈起当年的知青岁月,他感到自己获得了升华和净化,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在那眼依傍山坡的窑洞里,在那盏熏黑鼻孔的煤油灯下,年轻的村支书习近平也在思考:中国百姓最需要什么?中国青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志向、拥有什么样的青春?
大树的长势,取决于根脉扎在哪片土壤。2002年,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习主席这样看待成长:“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对于青年时代打牢思想基础的意义,习主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沟沟峁峁,长风萧萧。凝重旷远,浑朴苍雄。这片黄土地,是祖先生息的地方、红军落脚的地方,让每一名来到这里的有志青年思绪万千、魂牵梦萦。
那年,习近平这样追忆青春:“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