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居家隔离也会陪你看世界的谷智轩。几天前,塞尔维亚大选,现任总统武契奇,第一轮投票就以近6成的支持率,直接胜选连任。也就是在前不久,俄乌爆发冲突,武契奇一边拒绝跟着欧美制裁俄罗斯,一边又在联合国大会谴责俄罗斯的决议案里,投了赞成票。塞尔维亚的前身南斯拉夫,是一个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应该牢牢记住的名字。当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炸毁了我国大使馆,杀害我国公民,这笔账,我们永远都不要忘掉。塞尔维亚,可以说与北约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它的近几任政府,对北约的态度都软化了不少。台上的总统武契奇,在处理对华关系上非常拎得清,在中文互联网上被网友亲切地称为“577”,这是一个由他本人都认可的“昵称”。事实上,“577”与美欧俄中的关系,都维持得不错,绝对称得上国际政坛上的“端水大师”。本期《轩讲》,我们就来聊聊,南联盟解体后,塞尔维亚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塞尔维亚人,为什么这么支持“577”。
要理解塞尔维亚,先要读懂它的前身——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地处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与西亚的交界,是大国博弈、文明冲突的前沿,宗教、民族矛盾复杂。直到解体前,国家认同都十分脆弱,完全靠大国安排、“天降猛男”强行捏合在一起。
南斯拉夫的地缘位置极端重要,也造就了撕裂的国家认同
南斯拉夫两大主体民族,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同文同种,但信仰不同,历史上结了仇。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扶持的克罗地亚傀儡政权,与铁托领导的塞族游击队,互搞屠杀报复,给伤口上撒盐。而南斯拉夫的第三大民族,是说塞尔维亚语的穆斯林。他们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当过“人上人”,打压塞族和克族。19世纪,形势逆转。塞尔维亚有沙俄撑腰,把信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驱逐到科索沃地区。双方从未当对方是一家人。
另一边,“大塞尔维亚主义”也长期毒害南斯拉夫。不管按人口、土地面积,塞尔维亚都是南斯拉夫的“老大哥”,祖上也阔过。12世纪,尼曼雅家族统一塞尔维亚,控制巴尔干三分之二的土地,称霸东欧两百年。塞族始终渴望恢复那段历史荣光。19世纪,塞族的政治精英,首次系统性阐述了“大塞尔维亚国”理念,提出在巴尔干半岛,建立由塞尔维亚主导的国家,恢复中世纪的全部领土。哪怕是塞族占少数的地区,也可以搞“自古以来”。这就没道理可讲了。当南斯拉夫稳定时,“大塞尔维亚主义”一直被压制。可当天下有变,它就会死灰复燃。
19世纪的塞尔维亚公国内政大臣伊利亚·加拉沙宁,首次系统阐述“大塞尔维亚主义”
80年代,外有苏东剧变,内有“话事人”铁托去世,南斯拉夫逐渐乱了。国内民族矛盾加剧,中央和地方貌合神离。要命的是,此时接班的并非“裱糊匠”,而是个“拆迁汉”——米洛舍维奇。
米洛舍维奇是塞族人,大学结识了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的侄子,靠着这层关系步入政坛。他一路做到塞尔维亚共产党的一把手,实际是个投机分子。当年,铁托为平衡国内各族矛盾,把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分割出去,搞成自治省。当地主体是阿尔巴尼亚人,一直想跟塞尔维亚一刀两断。这在塞族人看来,简直大逆不道。80年代末,米洛舍维奇脱下“红色外衣”,拥抱“大塞尔维亚主义”。他宣布要收回科索沃的自治权,保护当地塞族人,借着这波人气,当上了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对内,米洛舍维奇打击反对派,压制自治省权利;在联邦层面,他要求党内选举搞一人一票。以塞族占全联邦三成的人口,这意味着塞尔维亚“天无二日”,要拆除铁托建立的联邦自治体制。西边的富兄弟不干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带头“退群”,举行独立公投。占全联邦两成土地的波黑,又宣告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独自建群,就是我们熟悉的南联盟。它对外宣称是南联邦的继承者,但没有获得国际承认。原来的旧邻居也不买账。这个“居委会”从一开始就缺乏名份。
米洛舍维奇
与此同时,南斯拉夫的内战纷至沓来。交战的一方,是南联盟,另一方,先是克罗地亚,再是波黑,最后是科索沃。南联盟号称,要维护南联邦的“法统”,保护当地塞族人的利益。但在那些共和国眼里,自己本来就有退出联邦的权力。南联盟顶着“大塞尔维亚主义”,把手伸到了自家后院。欧美也各怀鬼胎,靠制裁拱火,让事态复杂化。血腥内战中,双方互搞种族屠杀,新仇旧恨一起算。欧洲一度提出,以保障塞族人的权利,换取承认联邦共和国的独立。但米洛舍维奇被激进民族主义裹挟,拒不让步,甚至不许黑山让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科索沃危机爆发,北约下场空袭南联盟,并悍然轰炸中国大使馆,赤裸裸地侵犯别国主权。南联盟胳膊拧不过大腿,在国际上孤立无援,最终妥协。
2000年,塞尔维亚18个反对党大联合,组成塞尔维亚民主反对联盟,在全国罢工罢课。其中最标志性的一幕,就是一辆推土机,铲进了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大楼,所以这次抗议也被称作“推土机革命”。最终,在国内和欧美双重施压下,米洛舍维奇宣布败选,辞职下台。
米洛舍维奇终于滚蛋了,但是留给南联盟的,却是一个烂摊子。10年之内,四次战争,无数的国际制裁,GDP下降了三分之二,民众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九成,七成的铁路、公路、学校以及医院遭破坏,可以说是民不聊生、百废难兴。战争让民族矛盾到了有你没我的地步,而作为战败的一方,南联盟付出了代价,却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民族主义情绪虽然因为饿肚子的现实,暂时偃旗息鼓,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域外塞族的处境,仍然不容乐观;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仅剩的两个自家人,今后怎么处,还要磨合。更重要的是,必须找出一条在大灾大难之后,重建国家的道路。
米洛舍维奇下台后,在选举中获胜的塞尔维亚民主反对联盟(Democratic Opposition of Serbia)很快成立了过渡政府。下一步就是制宪。制定宪法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解决我们前面点到的这几个问题。这帮米洛舍维奇的反对者,简称“米黑”,给国家找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两条原则:发展靠“入欧”,其他问题都靠不打仗来解决。这样一个基调,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今后这个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会受到欧盟的极大影响。第二,如果一个国家一穷二白,除了打仗,其实也没有什么牌可以打。和平路线固然好,但是没有实力支撑,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南联盟的这个“被动”,首先就体现在了处理联邦、塞尔维亚和黑山三者的关系上。自从1992年南联盟建国以来,塞尔维亚和黑山虽说属于一个联邦,但各有各的宪法,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两个共和国的关系,在90年代中期开始恶化,原因很简单,犯事的是米洛舍维奇和他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可这锅,却要黑山一起来背。战争的混乱,国际的封锁和禁运,黑山一次都没落下。再铁的关系,都禁不住这么折腾。1997年,黑山的“米黑”头子,久卡诺维奇赢得大选,开始跟联邦对着干,硬生生在一个国家搞出了两个经济市场。2003年,黑山进一步闹分家,先是把“联邦”变“邦联”,“南联盟”变“塞黑”,2006年的时候全民公投了一下,独立了。
塞尔维亚这边,也没什么意见,也不能有什么意见。一不能打,二得仰人鼻息,唯一的出海口就这么没了,除了憋着,还能怎么办?不过,这气不能对外出,内斗发泄一下,总是可以的。执政的民主反对联盟,听名字就知道是“米黑”组成的乌合之众。现在敌人没了,内部矛盾立马出现,才一年不到,就分裂了。南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Vojislav Koštunica),和塞尔维亚总理金吉奇(Zoran Đinđić)本来就是两路人。科总统是土生土长的塞尔维亚人,民族主义色彩非常重;金总理呢,生在波黑,后来又移民过西德,“塞味儿”没那么重。在经济改革上,科总统要渐进地搞市场化;金总理要用休克疗法,一步到位,态度深受IMF好评。涉外问题上,科总统是塞尔维亚优先,坚持主权领土的完整,不肯引渡米洛舍维奇,还要北约对轰炸的事情道歉;金总理呢,急着要融入国际社会,一切都要给“入欧”让位。
这两派力量,斗得你死我活,联合政府基本上是什么事儿都别想干了。最终,金总理绕过议会,强行引渡米洛舍维奇,科总统领导的塞尔维亚民主党愤而退出执政联盟。2003年初,塞尔维亚政坛再度上演了“嘴炮打不过,就物理消灭”的老套路。金吉奇在政府大厦前,被180米开外的自动步枪一发入魂,壮志未酬身先死。他的副手独木难支,最终被塞民党在2003年末的国会选举中击败。科总统如愿以偿地变成了科总理,掌握了塞尔维亚的大权。
科总理的路线,是“塞尔维亚优先”和“入欧”两件事,“我全都要”。然而,面对强势的“欧爸”,结果只能是“全都没有”:领土主权完整,是没有的;如果你不答应,不但没有科索沃,“入欧”更不要想了。科总理不答应,也不肯把本国人交给国际刑事法院审判,融入欧洲的进程就耽搁了。
科总理的“塞尔维亚优先”,效果不佳。那么接下来,就会产生两个改进思路:要么放软身段,向欧盟认怂了,要么,这个“优先”还不够猛,我们要“让塞尔维亚再次伟大”!科总理的接连受挫,让部分“塞味儿”比较重的民众,再度怒火滔天。为什么有个“再”字呢?因为2003年那次选举,这部分民众就对向西方妥协的政府很不满意了,把塞国MAGA——激进党选成了议会第一大党。全靠科总理一手把所有亲欧势力都组织起来,才超过激进党的票数,勉强组阁执政。
到了2007年选举,同一波人,气得又把激进党选成了第一大党。科总理故技重施,但是之前他在“入欧”这事上没办好,现在要拉拢亲欧势力,就更不容易了。正好,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2月,科索沃自行宣布独立,并且立刻受到了几个欧洲国家的承认。这个时候,正是塞尔维亚和欧盟协商《稳定联合协议》的关键时刻。欧盟把这个议题插了进去,逼科什图尼察让步。科总理拒绝合作,于是部分亲欧势力再次退出政府,政府解散,国会重新选举。社会对立情绪严重,反欧派和挺欧派势不两立,互扣“叛国”的帽子。临时政府基本上什么都做不了,局势一片混乱。
2008年金融危机又给塞尔维亚民众上了一课。这些年,经过亲欧势力的经营,欧盟已经是塞尔维亚最大的生意伙伴。塞尔维亚的进出口,60%面向欧盟国家。外国直接投资,90%以上来自欧盟。银行业私有化后,绝大部分操控在西方国家手中。帮助塞尔维亚战后恢复的国际援助,绝大部分也来自欧盟。所以,塞尔维亚的经济,可以说是挂在欧盟身上。而且欧盟外国投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服务业,比如银行、地产,引发了经济结构的质变。到了08年,服务业对塞尔维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4%,而工业产值只剩下了1989年的52%,实体经济部门萎缩,内循环基本没有,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抗风险的能力极差。金融危机一来,欧盟经济受到重创,塞尔维亚的经济瞬间直线下降。
饿肚子的问题一来,绝大部分塞国民众立刻就意识到了,“爸爸”就是“爸爸”,身为欧盟挂件,绝对不能和欧盟对着干。金总理的接班人,现任总统的达迪奇(Boris Tadić)抓住了这股情绪,搞出一个“为了欧洲的塞尔维亚”大联盟,再次把各大亲欧党派团结起来,把激进党干了下去。激进党三次是国会第一大党,三次没法执政,不得不开始反思。反思的后果,大概率是分裂。一部分激进党人痛定思痛,知道“反欧”就永远赢不了大位,于是出走,组建了塞尔维亚进步党,当中包括了原激进党党首尼科利奇(Tomislav Nikolić),以及他的爱将武契奇。这批塞国MAGA,认清了现实,明白“入欧”是塞尔维亚再次伟大的前提,所以,目前不能和欧盟对着来。然而,塞尔维亚也不能放弃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根本利益不能妥协。
其实,从目标来看,进步党和当年的塞民党是很接近的,两者的支持者,也有很大的重叠。但是,实现目标的方法上,进步党要更灵活、更务实。无论塞尔维亚要发展,还是收复科索沃,欧盟都是绕不开的坎。科索沃独立,已经受到一百多个国家承认,包括大部分欧洲国家。如果不是中俄两国卡住安理会,估计离联合国会员资格,也不远了。所以,大是大非的问题,现在绝不是谈的时机,但在一些事关两地关系“正常化”的技术问题上,却可以稍作让步,比如说两地的人员往来,科索沃参加国际组织,两地的经济合作,等等。总之,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无论是尼科利奇,还是武契奇,当年都是激进民族主义分子。波黑战争期间,武契奇甚至说过“穆族杀一个塞族,我们就杀100个穆族”这种话。哪怕现在走务实路线,底色还在,搞起民粹,那自有一套手段。对于曾经的主张,他们也不避讳,而是大方地承认错误。武契奇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我错了,我以为我曾做的对国家有利,但结果显示我们失败了,我们需要承认这一点”。民族主义底色,加上诚恳的态度,让他们吸引了激进党支持者中的务实分子,又拉拢了原来塞民党中,因为科什图尼察开始“仇欧”而对他不满的人。2012年大选,进步党发动“前进吧,塞尔维亚”(Let's Get Serbia Moving)运动,拉拢了一堆民粹小党,得票数就超过了塞民党和激进党之和,成为议会第一大党,顺利进入政府,和曾经鼓吹“大塞尔维亚主义”、米洛舍维奇一手带大的社会党联合组阁。武契奇接了尼科利奇的班,担任进步党党首,同时担任第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亲自参加了与科索沃的谈判,并顺利签署了两地关系正常化的协议,也称布鲁塞尔协定。
布鲁塞尔协定的签订,打通了塞尔维亚融入欧洲的最大障碍。所谓一脉通而百脉通,塞尔维亚加入欧盟,以及自身的发展,全部都按下了加速键。塞尔维亚经济,在08年危机后,终于触底反弹。2014年,塞尔维亚开始与欧盟进行第一次入盟谈判。虽然这个时候,总理还不是武契奇,但作为第一大党团之首,他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力,甚至可能还超过社会党的总理达契奇(Ivica Dačić)。所以,这入欧和经济两方面的政绩,很大部分都算在了武契奇身上。有这样的成绩,再加上民粹运动的成功,2014年大选,进步党带领的民粹派一举拿下了近一半的选票,武契奇毫无争议的成为总理。进步党还同步赢得了几个重要地方议会的选举。可以说,此时的塞尔维亚,进步党已经完全掌握了国家大权。
经过了十几年,塞尔维亚的权力,终于再一次集中到了一个人、一个政党手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了政治权力做基础,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在经济方面,武契奇在进一步市场化与削减财政赤字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改善营商环境,出台更灵活的《劳工法》,吸引投资,同时在电信、天然气、铁路等领域进行私有化改革,减少对153家国有企业每年约7.5亿欧元的补贴;另一方面,精兵简政,对占人口十分之一的公职人员,进行大规模裁员减薪。在政治方面,武契奇进行司法改革,集中精力反腐和打击有组织犯罪,同时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这些措施,也与欧盟的要求充分接轨,武契奇借此向欧洲开发与复兴银行、IMF、世界银行等组织,要来了大量援助和优惠贷款。
在对外关系方面,武契奇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为什么塞尔维亚会一直被欧盟前者牵着鼻子走?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弱。第二原因,是塞尔维亚只对一家下注,把自己的未来,全押在了欧盟身上。两方博弈,选择越多的一方,主动权才大。欧盟未必需要塞尔维亚,而塞尔维亚只有欧盟。所以,要改变这个情况,就必须拓展塞尔维亚的战略选项,同时发展与上三常的关系。武契奇的平衡外交,两个要点,就是一不站队,二么,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他尤其擅长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拉拢美国,就在耶路撒冷问题上,顺着以色列。拉拢俄罗斯,就强调塞俄友谊天长地久,自己绝不加入北约,也不会制裁俄罗斯,顺便买点导弹什么的。拉拢中国,那用说么,一带一路,亲吻红旗什么的,物质和精神上全都顺毛捋。什么叫会做人,这就是啊。大佬搞定了,周边邻居就好办多了。先把“大塞尔维亚”的包袱放下,搞搞区域经济合作,弄点共同利益,搁置争议,共同发展嘛。
武契奇任内,塞尔维亚的经济获得了3%-4%的增长率。他的经济政治改革,以及平衡外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而他领导下的进步党,支持率迅速抬高,在2020年甚至拿下超过60%的票数。同时,进步党自身的规模也在扩大,武契奇作为党首的短短几年,成员数量就翻了一倍,达到80万之多,是仅次于统一俄罗斯党的欧洲第二大政党。考虑到不算科索沃,塞尔维亚不到700万的人口,这个党员占人口的比例,你们可以体会一下。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武契奇从总理做到总统,再连任总统,几乎都没有起什么波澜。
塞尔维亚的百姓为什么支持武契奇?他们其实支持的不是武契奇,而是武契奇代表的道路。这条路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米洛舍维奇下台之后,“大塞尔维亚主义”这种极端的民族情绪,实际上在塞国内的市场已经很有限。塞尔维亚遇到的困境,其实归根结底,是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群众吃饱饭、安居乐业之间的矛盾。塞尔维亚要发展,就得靠欧盟,而这帮西欧国家,就借此胁迫塞尔维亚放弃对科索沃的主权,硬是把主权和发展,变成了一个“二选一”的选项。在进步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前,要主权,还是要发展,两者确实不可兼得,结果国内精英与民众,就分成了两派,争吵不休,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武契奇领导下的进步党,之所以能把一个撕裂的国家,重新整合起来,就是因为找到了两者兼得的方法——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再一个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现在的塞尔维亚,周围都是宿敌的盟国,自己的领土暂时拿不回来,对流落在外的族群,也只能安抚,要他们忍下这口气。领导人左右周旋,在有限的空间里辗转腾挪,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发展。强大,不是靠情绪,而是靠实力。只有国家有了实力,才能再次伟大,才能不是作为一个挂件,而是作为平等的对象,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融入欧洲。武契奇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