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四大“肉霸”,如何管住美国人的嘴?(2)

    2022-01-14 09:25:28 来源:观察者网

    说完了技术社会背景,接下来聊聊政治。事实上,肉类行业的垄断,在美国古已有之,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没有成为问题。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形成了五大“肉类托拉斯”。它们投资建连锁肉店、冷库,还入股码头、铁路,垄断肉类销售渠道,有点类似今天的大平台。这些老资本家,手段简单粗暴,包揽养殖户的肉牛,不卖给我,就断你财路。同时抬高市场肉价,两头利润全都要。个体户撞上大资本,只能受欺负。一些农户去华盛顿告状,政府真的出手管了。在威尔逊政府的“要求”下,五大“肉类托拉斯”主动退出零售超市、冷藏仓库、铁路,以及媒体等领域,认怂了。这么一看,今天的美国反倒忘了曾爷爷辈的“初心”,属实拉胯。

    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屠宰及堆料场法》,规定要打击不正当竞争、欺压养殖户的行为。大型肉企的市场份额超过40%,就可被视为垄断。国会还指定美国农业部成立专门机构,监督执法。但执法过程需要与司法部、证监会联动,埋下了钻空子的伏笔。这部法律的落脚点,是保护牧场主的利益,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合适的。无论如何,打击肉类企业垄断的大棒,美国政府一百年前就备好了,区别只在于用不用。

    四大“肉霸”,如何管住美国人的嘴?

    尼克松农业部长厄尔·巴茨的理念,成为日后美国政商界共识,而他恰恰代表大企业的利益

    美国大肉企消停了50年,直到尼克松上台,开启了“旋转门”机制。他的农业部长巴茨,曾在大型农企当董事。此人信奉“不做大就滚蛋”,鼓励企业搞规模化养殖,并安排联邦政府补贴大豆、玉米等饲料。80年代,笃信“小政府”的里根上台,亲手松绑了反垄断监管的绳索。里根政府官员膜拜“芝加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规则下,企业凭本事垄断,政府非但不能管,还应该支持。“市场的力量”,能够实现优胜劣汰,企业做大对消费者也是好事。这一逻辑简单粗暴,把“反垄断”措施的目标,从保护生产者,转变成保护消费者。短期内,消费者享受了规模化生产带来的降价。却忽视了产业链的长期健康稳定。

    当时的美国司法部助理部长巴克斯特,就是“芝加哥学派”的虔诚信徒,身为政府反垄断的“执剑人”,内心却认为不需要反垄断,属实讽刺。这一立场,被之后几任美国政府继承。从80年代起,美国肉企进入收购扩张的黄金时期。1978年的时候,美国的新四大“肉霸”,仅控制全美25%的肉牛屠宰,到了1992年,这个数字达到71%。现如今,全美80%以上的养殖肉牛的加工,都被这几家控制了,远超反垄断法规定上限。

    这期间,大型肉企靠垂直并购养殖农场,打通了供应链上游,对养殖户进行压价,又横向收购加工领域的竞争对手。别看美国超市里有十几个肉类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了虚幻的选择权。可这些品牌,最终都汇聚到四大“肉霸”手中。养殖户几乎无法选择其他买家。前面的五环生产链,大型肉企直接下场做肉牛培育,挤走了原来的农户,又兼并架子牛场,或者跟他们签定期合同。一口价,不卖拉倒。

    农户失去议价权,既要保证稳定供应,又得自己承担风险。结果上游的养殖户不断出局。从1980年到2017年,全美40%的肉牛牧场关门,大多都是乡村小型家庭牧场。如今美国人在吃肉上每花1美元,农场主只能拿到15美分,仅为1950年的三分之一。2020年疫情初期,美国每卖出一头肉牛,“肉霸”们拿走550美元,而养殖户平均只能赚25美元。

    事实上,美国政府为垄断正名的“消费者至上”的说法,长期看已经不攻自破。从1970到1990年,美国肉制品的价格,一度伴随工业化进程下跌,然后呈出几十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平均肉价增速已经跑赢通胀。在国家层面,大型肉企形成垂直整合。四大“肉霸”旗下约50座巨型加工厂,包揽了全美98%的肉制品加工。

    大型企业凭本事垄断,惯出了各种毛病。比如,企业把加工厂建在郊区,因为那里的工会势力弱。他们又大量招收移民、黑人等廉价劳动力,不顾员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强压最低工资、强制要求加班,都是家常便饭。一些工人在加工线上连轴转十几个小时,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被迫穿尿布上班。许多移民没有医保,得了新冠也不让请假。这些肉联厂还肆意制造水、空气污染,虐待动物,给肉牛打各种激素、抗生素。许多环保、动保、人权组织长期批判,但企业仗着垄断地位与政治保护,理都懒得理。

    四大“肉霸”,如何管住美国人的嘴?

    垄断的大型肉企,面对各种丑闻都能“屹立不倒”

    类似的欺行霸市,不只发生在牛肉行业。有统计称,由于大型肉企操控价格,美国家庭平均每年要为吃鸡肉多花费330美元。目前全美90%的肉鸡,来自大企业与个体户签的合同养殖。这种合同采取“淘汰制”,说白了就是“内卷”。养殖户表现得好,就能得到企业的饲料、种鸡优惠;产量排末尾的,就要被卡生产资料的脖子。结果全美七成合同养鸡户,低于贫困标准线,大多濒临破产。他们的自杀率,是美国人平均数据的三倍。

    再说猪肉行业吧。90年代末,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只用了三年,就从全美第七猪肉生产商,蹦到了第一位。从80年代起,这家企业靠着几十次收购,在猪肉行业做到“独孤求败”,监管层居然无动于衷。一百年前造好的反垄断“大棒”,长期被束之高阁。等美国农业部终于意识到不对劲,要求司法部调查收购案,却如石沉大海。前面提到的“芝加哥学派”曾主张,反垄断是“技术问题”,一家企业是否构成垄断,应该由法官,而不是社会大众来决定。美国司法部为啥不吭声,里面大有门道。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可以专门出一期,讲讲美国司法界,法官如何帮企业“逆天改命”的那点事儿,想听的扣1。

    大型肉企的垄断之路,表面上说是提高效率,却导致加工这个关键环节高度集中,牺牲了供应链韧性。新冠疫情,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2019年开始,美国肉类行业供应链的问题连续暴雷,先是泰森食品在堪萨斯州的加工厂失火,2020年是新冠疫情,去年大肉企又遭遇网络勒索攻击,加工厂三天两头停产,供应链陷入瓶颈。

    四大“肉霸”,如何管住美国人的嘴?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