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德司令“担忧”:中国每4年扩增法国海军军力(2)

    2021-12-24 15:19:13 来源:环球网

    21日,中德两国领导人刚刚进行通话,这是朔尔茨就任德国总理以来,中德领导人的首次交谈。朔尔茨表示愿意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同中方一道努力,推动德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分析认为,在德国政府换届的节点时刻,中德领导人通话气氛友好、基调务实、信号积极。但德国军方领导人在此刻发出的不和谐论调又意味着什么?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吕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欧关系不断增强。作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德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密切,利益相互交织,双边关系若遭破坏,其代价巨大。因此,新任总理上台后,德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大方向可以得以持续,中德之间的传统紧密关系,不可能轻易地遭受逆转。

    吕祥认为,“无可否认的是,德国依然是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的一员,因此在安全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在中美之间寻求某种平衡,既要对美国做出政治表态,通过一些小动作表明自身在美国印太战略中不是毫无作用,但也不会采取冒进的行动来做地缘政治博弈的搅局者激怒中国。”因此无论是对德国派出“巴伐利亚”号到南海巡航还是德国海军高层言论,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中国无须过度反应。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卓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军力增长”“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等已经成为美欧政界的流行语,舍恩巴赫的发言是对美国塑造出来围攻中国舆论流行语的机械式复读,虽然也有表态“落实”德国“印太转向”政策、为军方争取资源的用意,但外界会自然将其解读为“德国支持美国对华围堵布局”。

    对于德国以实际行动展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卓华认为,德国经济的出口导向特征和中德密切的经贸联系,意味着德国如果改变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需要承担高昂的成本;而其自身的军力、其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弱关联度,都意味着其在南海的介入姿态,无论对于中美均是象征性大于实质性。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