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传统印象里,中国海军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有重大软点——反潜能力难以对抗“世界最隐形的潜艇”。但香港《南华早报》7日称,“对于在中国附近海域作业的美国潜艇来说,绝对隐身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导致这种局面逆转的原因,是中国科学家的最新反潜探测手段。
报道称,中国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公开论文上透露,该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开创性的方法,可以利用尾流产生的磁场来探测最安静的水下潜艇——这一发现可能会重塑未来海战。
各国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水下航行的潜艇仍然可能暴露自身的位置。潜艇在水下运动时会在海水表面产生突起的水丘,这被称为“伯努利水丘”,即便潜艇在水下1000英尺的深度航行,依然可以被探测到。潜艇或水面舰艇航行时,还会在水面产生V形表面扰动,即所谓“开尔文尾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五角大楼就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这些特殊现象作为探测潜艇的新手段,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能力,一直没有取得实用化进展。
而中国科学家的新反潜策略,正是利用了“开尔文尾流”的特性。报道称,中国研究团队通过建模,对“开尔文尾流”基于雷达的图像进行了研究,当海水离子受船只运动干扰而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一个微弱但可检测的磁场。使用数值模拟,研究人员量化了这些磁性特征如何随潜艇的速度、深度和大小而变化。例如将速度提高每秒2.5米时,会使磁场强度提高10倍;将深度减少20米也会使磁场强度增加一倍;此外潜艇的长度和宽度也会对磁场的强弱产生影响。
模拟测试显示,对于以24节(每秒12.5米)和30米深度行驶的美国“海狼”级攻击核潜艇而言,它的尾流磁场达到10⁻¹²特斯拉——“完全处于现有机载磁力计的灵敏度范围内”。这也意味着利用该技术,完全可以从空中相当精确地探测在近岸水深较浅海域活动的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