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背景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雏形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美国海军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研制的宙斯盾水面战斗系统的基础上研制一款五千吨级驱逐舰,旨在作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补充并替换1960~64年完成23艘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成为未来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新骨干,这一计划被称为DD-X;不过由于当时的卡特政府认为美国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是防御来自北大西洋的苏联潜艇,对带有攻势思想且价格昂贵的航母与两栖攻击舰,卡特政府持排斥态度。因此,卡特政府任内拒绝购买新航母,这也连带使航母护航舰队的规模受到影响,DD-X计划发展缓慢。
计划重启
80年代后,形势的变化使得美国海军可以建造更大的水面舰艇。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美国开始扩大海军建设投入,积极推行“海上计划2000”攻势理论(即前进战略),加上国会对海军以“经费导向”发展的佩里级护卫舰非常不满,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更明确表示不支持经济性重于性能的造舰设计。以上诸多有利因素,都使得DDGX能拥有更合理充裕的设计条件。1981年2月,新任海军部长莱曼(John Lehman),制订了著名的“600艘舰艇”大海军计划,这一计划下美国海军防空舰艇的缺口业已显现,如果美国海军不能在80年代中期开始推出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则之后随着现役老舰退役,舰队护航兵力将出现空白期,DD-X计划开始全速发展。
概要确定
新驱逐舰的设计由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负责,1982年2月,设计概要确定:新驱逐舰排水量为8500吨,水线长度142m,水线宽18.89m,持续航速29.6节,最大航速30.7节,航速20节时续航力4900海里,进一步降低航速时可获得5350海里的续航力;战斗系统、航速/续航力、生存性、居住性与未来发展裕度都被提高为优先需求。这个方案经过水面战副作战部长、海军军备司令与NAVSEA司令审核后,上呈给海军作战部长海沃德;最后海沃德于1982年3月26日正式批准此方案,同时将DDGX更名为DDG-51,代表此计划的概念已经确立。
合约设计
1983预算年度里,DDG-51的初步设计终告完成。由于将排水量限制在8000吨以内根本不切实际,因此在1983年5月进入合约设计阶段时,将DDG-51排水量基准放宽到8370吨;直到1984年合约设计阶段将近完成时,莱曼还是让英格尔斯厂提出一个采用斯普鲁恩斯级舰体的备案。1984年,美国海军在1985年度预算中列入首艘DDG-51的细节设计与建造经费,总计11.2亿美元,并计划在1987~1992年陆续订购后续28艘。1985年,DDG-51正式进入细节设计阶段。
合约建造
共有巴斯钢铁、英格尔斯和托德太平洋等三家船厂竞标DDG-51首舰的建造合约。1985年4月2日,美国海军与BIW厂建造首舰DDG-51的建造合约,原订于1986年7月开工,1989年10月服役。但由于BIW厂发生劳资纠纷与罢工事件,首舰直到1988年12月才安放龙骨,1989年9月16日下水,由前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伯克的夫人命名为阿利·伯克号(USS Arleigh Burke DDG-51),并在1991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进入美国海军服役。从此揭开这种二战后美国建造数量最多、构成当今美国海军水面舰队核心的新型驱逐舰服役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