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为满足远程空运的需要,中国从俄罗斯进口20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形成了一定的航空军事运输能力,并主要用于部队、装备的调动以及救灾物资的紧急输送。根据需求分析,中国约需百架以上的大型军用运输机,空运力量严重不足,中国必须拥有自主研制的类似C-17级别和性能的军用运输机。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突发性强,节奏快等特点,实现武装力量快速部署和装备的快速投送,就要依靠大型运输机的战略空运能力。2006年,大飞机项目被正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前期准备
早在1993年,中航工业西飞开始了大型运输机的前期论证,先后投入了30亿元进行准备。1997年,西飞公司向军方提出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方案。2001年,西飞公司提出建设新西飞的战略规划,即以形成200吨级大型飞机研制生产能力为目标,大幅提升航空制造技术和加工能力,实现从100吨级到200吨级飞机研制生产的重大跨越。
200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一个从未面世的运输机模型证明最迟于2004年中航就已经开始了大型运输机的研制。
启动研制
2007年2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
2007年3月,中国宣布启动大飞机工程,布点于西安和上海两座城市。其中“大客”50%以上的设计制造、“大运”全部的设计研发、制造,都在陕西完成。
2007年6月20日,大型运输机项目(即运-20)正式立项,代号072工程。
2007年8月22日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刊文介绍,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确定了制造战略运输机的计划。
2008年5月8日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高层论坛透露的信息表明,未来5年,西飞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突破和掌握大型飞机总装集成、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制造、大部件装配等关键技术,确保在2012年实现大型运输机首飞目标。至此,运-20的研制计划时间已完全敲定。
2009年2月1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在西安宣布中航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意味着大飞机计划中最核心的内容——大型运输机项目及大型客机零部件项目责任主体已正式明确。中航飞机总经理胡晓峰称,预计5年后,以西飞为生产主体的大型运输机将正式投入商用。这是运-20制造方首次公布运-20的出厂时限。
首次试飞
2013年1月26号下午14时许,中国首款自主战略运输机运-20在跑道上加速后顺利起飞,运-20在试飞现场上空盘旋,14时50分左右在观礼台前低空通场。试飞全程由一架歼-15伴飞并拍摄试飞情况。随后运-20于15时安全着陆,首飞取得成功。
后续试飞
继运-20首飞不到90天后,该机于2013年4月20日15时许在西部某试验基地进行了第二次试飞。运-20的第二次成功试飞表明其各项关键技术更趋成熟。
2013年9月,网络上再次出现了首架国产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的最新试飞照片。从照片中,能看到运-20的机头部分刷涂了新的机头编号“781”。
2013年12月,运-20的第二架原型机成功在西部某试飞中心进行了首飞,从首架原型机首飞到第二架原型机首飞,运-20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2014年建军节前夕,运-20第三架原型机着灰色涂装,编号“783”,在完成试飞后稳稳降落。意味着该机已经投入科研试飞,这将加快运-20的研制速度。
2017年9月22日,运-20迎来了自己的“首批乘客”,平稳飞行。这是运-20首次进行的人员空运试验。此外,此次飞行也是截至2017年中国自主研制飞机搭乘人员最多的一次飞行。
研制经验
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该机研制时间比较快,是国外同类飞机研发时间的一半左右。这么大规模的项目,研制周期如此之短,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对大型机载平台有着迫切要求。21世纪初,发展大型预警机成为我国的迫切需求,而大型预警机需要大型飞机作为平台,所以,运-20应运而生。
二是中国高度现代化的航空工业能力为运-20的研制提供了坚强支撑。
三是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进行了前期技术储备。早在1993年,西飞就开始了大型运输机的前期论证,后来,还提出了研制200吨级大型飞机的目标。这些努力在运-20的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是充分借鉴了国外同类机型的先进技术,有效弥补了自身经验匮乏的缺陷,走了一条成功的工程设计路线。
五是动力系统直接使用俄罗斯提供的发动机现货,降低了研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