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反中乱港分子冲击立法会,到2021年初特朗普拥趸大闹国会山,同样是诉诸暴力、寻衅滋事,为何在不少西方国家眼里,在香港就是“为民主而战”,在美国就是“民主的耻辱”?这一丑态背后,隐藏的是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用心险恶的文字游戏。
包括CNN、《纽约时报》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频频用叛乱(insurrection)一词形容“川粉攻占国会山”,并对其口诛笔伐。就连福克斯新闻等共和党铁杆,都不得不承认这一事件是妥妥的暴动(riot)。
香港修例风波期间,黑衣暴徒打砸抢掠、截断公交、群殴记者、刀捅议员、火烧平民、硫酸泼警察,特区政府依法将事件定性为暴动。但直至今日,西方主流媒体仍坚称此事只是“抗议”(protest),甚至是正当的“民主运动”。
叛乱、暴动还是抗议,到底是傻傻分不清楚,还是蓄意指鹿为马?这其中可是大有门道。
▲典型美式双标【叛乱/insurrection】
根据美国司法判例的定义,“叛乱”的构成要素包括多人参与,使用暴力,有推翻政府、夺取政权(overthrow the constituted government and seize its powers)的明确意图。照这个标准,乱港分子是不是更像“叛乱”?